【“ZiDongHua”科技觀察:上海產業集群】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世界級產業集群,推動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實現倍增;打造六大重點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重點產業加快出產值、出品種、出效應,實現集群化發展。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系列發布會首場聚焦上海強化高端產業引領,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9月14日下午,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首場“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新聞發布會,市經濟信息化工作黨委副書記、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聚焦“強化高端產業引領,構建新型產業體系”主題,介紹上海推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市經濟信息化工作黨委副書記張義,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裘文進,市科技工作黨委委員、市科委副主任王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孫偉,浦東新區副區長、區政府黨組成員吳強出席新聞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經濟發展寄予厚望,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市經濟信息化工作黨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入學習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牢牢把握“實體經濟是國之命脈”,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中之重,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加快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打造高端制造業增長極。全市工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7231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億元,保持全國城市第一;工業總產值從33834億元提高到42014億元,突破4萬億元大關,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一、新型產業體系構建邁開新步伐

       上海以制造業為實體經濟主戰場,2017年率先發布“實體經濟50條”,2018年以來實施兩輪打響“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面對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動能持續涌現的形勢,上海瞄準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推動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業轉型升級,初步構建起以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為支撐、新賽道產業加速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的新型產業體系。

       一是建設三大先導產業創新高地。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世界級產業集群的要求,推動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實現倍增,2021年總規模1.27萬億元。集成電路,聚焦“全鏈發展+芯機聯動”,先進工藝產能、核心芯片能級、關鍵設備和基礎材料配套支撐能力不斷提升,14納米先進工藝規模實現量產,90納米光刻機、5納米刻蝕機、12英寸大硅片、國產CPU、5G芯片等實現突破;全市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2500億元,約占全國25%,集聚重點企業超過1000家,吸引了全國40%的集成電路人才。生物醫藥,聚焦“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全面布局生物制品、創新化學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以及智慧醫療等領域,創新出臺浦東生物醫藥立法,CART細胞治療、PET-CT、心臟起搏器等技術和產品相繼突破,舉辦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全市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元,其中制造業產值1700億元,院士、長江學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國1/5,創新藥占全國1/4。人工智能,聚焦“算法創新+場景賦能”,推動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揭牌運作,原創算法、智能芯片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建設百余個重大示范應用場景;全國首部人工智能“十四五”規劃、地方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發布,地方立法先行探索;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3056億元,產業人才占全國1/3,連續舉辦五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成為引領行業的風向標。

       二是打造六大重點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重點產業加快出產值、出品種、出效應,實現集群化發展,2021年六大重點產業工業總產值超過2.87萬億元。電子信息,推動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物聯網等領域發展,提升核心環節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8K超高清芯片、智能座艙、5G通信模組等一批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命健康,延伸發展健康服務、醫藥流通,康復輔助器具、家庭服務機器人、在線醫療等加快發展、擴大應用。汽車,推動新能源化、智聯化、品牌化發展,打造智能電動汽車新品牌和新車型,建設全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站點規模加快擴大,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67萬輛,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高端裝備,建設民用航空、大型郵輪、重型燃氣輪機、北斗導航等具有戰略性的特色產業鏈,工業機器人年產量位居全國第一;聚焦臨港打造“全球動力之城”。先進材料,化工、鋼鐵等行業加快綠色化轉型,發展前沿新材料,布局膜材料、纖維材料等新興領域。時尚消費品,發展化妝品、創意設計等特色產業,一批國貨潮品、文創精品、新銳品牌加快推出,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將在明天召開。

       三是布局新賽道和未來產業。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強化“新賽道”布局、強化“終端帶動”的要求部署,發布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數字經濟等新賽道行動方案,面向未來5年,拓展上海新型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培育增長新動能。綠色低碳,聚焦能源清潔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過程高效化、終端電氣化和資源循環化等“六化”趨勢,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五大領域發展,加快培育綠色企業、零碳示范工廠、綠色產業鏈,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元宇宙,堅持以虛強實的價值導向,推進鏈接、交互、計算、工具、生態“五位一體”布局,實施產業高地建設、數字業態升級、模式融合賦能、創新生態培育四大行動,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智能終端,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虛擬顯示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上海標識度的智能終端品牌,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元。同時,面向未來5-10年構筑發展優勢,培育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前沿產業集群,布局腦機接口、基因和細胞治療、智能計算、6G技術、新型儲能、高性能復合材料等前沿領域。

 

二、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構筑新優勢

       十年來,上海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將創新作為產業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優化“政府有為、專班推進+市場主導、揭榜掛帥”機制,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

       一是大國重器競相涌現。一批重大成果引領上海制造高度,C919大飛機成功首飛,ARJ21支線客機商業運營,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塢內起浮,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等國際領先船舶相繼推出,國家重型燃氣輪機試驗基地啟動建設,世界首條公里級高溫超導電纜正式投運。上海還深度參與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國家重大戰略。

       二是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形成國家級95家、市級713家、區級1600余家的企業技術中心體系。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比超過6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65%。創建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兩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及燃氣輪機、海工裝備、高端醫療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等8家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推動創新成果加快產業化落地。2021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6%,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三是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全市工業勞動生產率超過40萬元/人,產業園區單位土地工業總產值超過80億元/平方公里,居于全國領先水平,三批53個特色產業園區單位土地產出達到141億元/平方公里。全市規上工業用能總量十年來累計下降526萬噸標準煤,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42%、碳排放下降50%以上,綠色低碳發展穩步推進。

       四是產業鏈韌性顯著增強。持續推進“補鏈固鏈強鏈”,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聚焦汽車、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協同長三角建立跨省工作機制,確保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發揮上海龍頭作用,圍繞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新型電力裝備、新型顯示等重點領域,形成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的格局。

 

三、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形成新動能

       十年來,上海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落實數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要求,推進數字技術全方位賦能產業發展,激活數字經濟新動能。

       一是產業數字化加速推進。以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加快轉型步伐,制定十大領域數字化轉型“一業一策”,建設60家智能工廠,打造5家燈塔工廠,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推廣智能制造優秀場景200個;上海機器人密度260臺/萬人,是國際平均水平兩倍多;形成26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鏈接全國120多萬家企業、820萬臺設備,打造3.5萬個工業APP、150萬個數據集、5500個工業算法,帶動20萬中小企業上平臺,推動一批“5G+AI+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

       二是數字產業化蓬勃發展。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聯網領軍企業和7家千億級電商平臺。張江在線、長陽秀帶、虹橋之源等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引進一批新生代互聯網企業總部落地,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達到1.3萬億元。成立上海數據交易所,數據產品掛牌超過100個,合作“數商”超過500家;加快國際數據港建設,發布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跨境流動操作指引和正面清單。

 

四、要素保障優化完善激發新活力

       十年來,上海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做到“五好五不缺”(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好應用不缺場景、好創意不缺人才、好團隊不缺資源),為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厚植沃土。

       一是產業投資持續擴大。在全國首創發布產業地圖,以產業地圖為導向,不斷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推動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全市近5年累計建設30多個100億級以上、250多個10億級以上項目,連續三年舉辦全球投資促進大會,累計簽約項目690個,總投資約1.5萬億元。

       二是企業梯隊加快成長。五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圍繞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建設南虹橋、張江、市北高新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推動一批優質民營企業落地,持續做好外資企業協調服務。深化與央企戰略合作,吸引央企總部及高端制造、科技、金融等功能板塊,中船、中國電氣裝備等央企總部落戶。中小企業加快提升專業化能力,累計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6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2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4942家。

       三是企業服務不斷完善。上海在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連續兩年綜合排名第一。創新設立市企業服務云,實現7x24小時線上幫辦;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專員機制,6200名服務專員覆蓋10萬家中小企業。促進產業、科技和金融良性循環,加大對企業的融資支持,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落戶;推動創新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東方風來,勇立潮頭。市經濟信息化工作黨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持續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積極布局未來發展新賽道,推動新興產業積厚成勢、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為推動新時代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上海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