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與自動化科技 :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裝備制造

 

 

原題:《“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解讀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下稱《規劃》)。為便于理解《規劃》內容,做好貫徹實施工作,現就相關問題解讀如下。

 

一、《規劃》的編制背景

 

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發展水平關乎我國未來制造業的全球地位。發展智能制造,對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數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以來,通過試點示范應用、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標準體系建設等多措并舉,形成了央地緊密配合、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一是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達43家。二是支撐體系逐步完善,構建了國際先行的標準體系,發布國家標準300余項,主導制定國際標準42項;培育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近100個。三是推廣應用成效明顯,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5%、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35%、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現出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

 

國際方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技術不斷突破并與先進制造技術加速融合,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更趨激烈,大國戰略博弈進一步聚焦制造業。美德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均將智能制造作為搶占全球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抓手。國內方面,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點,要堅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提高質量、效率效益,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二、《規劃》的總體考慮

 

《規劃》的總體考慮主要有以下3點:

 

一是突出系統觀念。智能制造是一項持續演進、迭代提升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分步實施,并行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深入研究了智能制造理論體系、戰略路徑、目標體系和推進體系的基礎上,提出圍繞智能制造系統的建設,著力打造涵蓋創新、應用、供給和支撐4個體系的智能制造發展生態。同時,聚焦新階段新要求,統籌考慮區域、行業發展差異,充分發揮地方、行業和企業積極性,分層分類系統推動智能制造創新發展。

 

二是突出問題導向。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已由理念普及、試點示范轉向系統創新、深化應用的新階段。但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供給體系適配性不高、創新能力不強、應用深度廣度不夠等突出問題?!兑巹潯丰槍π缘靥岢隽?ldquo;加快系統創新”“深化推廣應用”“加強自主供給”“夯實基礎支撐”等任務。

 

三是突出融合發展。既突出要加強跨學科、跨領域合作,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又強調要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同步開展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聯和協同響應,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三、《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著力提升創新能力、供給能力、支撐能力和應用水平,加快構建智能制造發展生態,持續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發展數字經濟、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提出推進智能制造的總體路徑是: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未來15年通過“兩步走”,加快推動生產方式變革:一是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二是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規劃》提出了2025年三項具體目標:

 

——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制造業企業生產效率、產品良品率、能源資源利用率等顯著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顯提升。

 

——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基礎支撐更加堅實。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構建適應智能制造發展的標準體系和網絡基礎設施,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四、《規劃》的重點任務

 

結合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現狀和基礎,《規劃》緊扣智能制造發展生態的四個體系,提出“十四五”期間要落實創新、應用、供給和支撐四項重點任務。

 

(一)加快系統創新,增強融合發展新動能。一是攻克4類關鍵核心技術,包括:基礎技術、先進工藝技術、共性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工業領域的適用性技術。二是構建相關數據字典和信息模型,突破生產過程數據集成和跨平臺、跨領域業務互聯,跨企業信息交互和協同優化以及智能制造系統規劃設計、仿真優化4類系統集成技術。三是建設創新中心、產業化促進機構、試驗驗證平臺等,形成全面支撐行業、區域、企業智能化發展的創新網絡。

 

(二)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一是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開展場景、車間、工廠、供應鏈等多層級的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化設計、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智能運維服務等新模式。二是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促進工程,加快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智能制造發展。三是拓展智能制造行業應用,針對細分行業特點和痛點,制定實施路線圖,建設行業轉型促進機構,組織開展經驗交流和供需對接等活動,引導各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四是促進區域智能制造發展,鼓勵探索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路徑,加快智能制造進集群、進園區,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先行區。

 

(三)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一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主要包括4類:基礎零部件和裝置、通用智能制造裝備、專用智能制造裝備以及融合了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新型智能制造裝備。二是聚力研發工業軟件產品,引導軟件、裝備、用戶等企業以及研究院所等聯合開發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控制執行等工業軟件。三是著力打造系統解決方案,包括面向典型場景和細分行業的專業化解決方案,以及面向中小企業的輕量化、易維護、低成本解決方案。

 

(四)夯實基礎支撐,構筑智能制造新保障。一是深入推進標準化工作,持續優化標準頂層設計,制修訂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標準,加快標準貫徹執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二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網絡、算力、工業互聯網平臺3類基礎設施。三是加強安全保障,推動密碼技術應用、網絡安全和工業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加大網絡安全產業供給,培育安全服務機構,引導企業完善技術防護體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四是強化人才培養,研究制定智能制造領域職業標準,開展大規模職業培訓,建設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培養高端人才。

 

五、《規劃》部署的專項行動

 

圍繞創新、應用、供給和支撐等四個方面,《規劃》部署了智能制造技術攻關行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行動、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行動、工業軟件突破提升行動、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等六個專項行動:

 

一是開展智能制造技術攻關行動,重點突破基礎技術、先進工藝技術、共性技術以及適用性技術等4類關鍵核心技術,生產過程數據集成、業務互聯、協同優化以及仿真優化等4類系統集成技術。

 

二是開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面向企業轉型升級需要,打造智能場景、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鏈,形成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

 

三是開展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行動,針對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原材料、消費品等四個傳統產業的特點和痛點,推動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

 

四是開展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行動,加快研發基礎零部件和裝置、通用智能制造裝備、專用智能制造裝備以及新型智能制造裝備等四類智能制造裝備。

 

五是開展工業軟件突破提升行動,加快開發應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控制執行、行業專用及新型軟件等六類工業軟件。

 

六是開展智能制造標準領航行動,從標準體系建設、研制、推廣應用和國際合作等四個方面,推動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走深走實。

 

六、《規劃》的保障措施

 

為確保各項目標和重點任務的順利實施,《規劃》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統籌協調,加強部門協同和央地協作,充分發揮專家、研究機構和智庫作用等,鼓勵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加快實施智能制造,形成系統推進工作格局。

 

二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加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對智能制造領域的投入,鼓勵產業基金、社會資本加大投資,積極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三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鼓勵各方建設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研究發布行業和區域智能制造發展指數。

 

四是深化開放合作,加強國際交流和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國外機構在華建設智能制造研發中心、示范工廠、培訓中心等,推動智能制造裝備、軟件、標準和解決方案“走出去”。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與自動化科技:機器人自動化、核心算法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管理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等十五部門正式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為便于理解《規劃》內容,做好貫徹實施工作,現就相關問題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將機器人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大力推動機器人研發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十三五”期間,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焖僭鲩L,技術水平持續提升,集成應用大幅拓展,骨干企業加速壯大,重點產業集群優勢逐步顯現。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均將機器人作為搶占科技產業競爭的前沿和焦點,加緊謀劃布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筑美好生活新圖景,迫切需要新興產業和技術的強力支撐。機器人作為新興技術的重要載體和現代產業的關鍵裝備,引領產業數字化發展、智能化升級,不斷孕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機器人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得力助手,持續推動生產水平提高、生活品質提升,有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為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共十五個部門,聯合編制了《規劃》。

 

二、《規劃》總體思路和目標

 

當前,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正極大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兑巹潯芬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為導向,面向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基礎提升、融合發展”,著力突破核心技術,著力夯實產業基礎,著力增強有效供給,著力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持續完善產業發展生態,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制造強國、健康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立足我國各領域高質量發展需求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握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并提出了2025年的具體目標: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規劃》提出到203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三、《規劃》部署的主要任務

 

為推動“十四五”發展目標落實落地,《規劃》部署了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拓展應用深度廣度、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等五項主要任務。

 

一是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研發仿生感知與認知、生機電融合等前沿技術,推進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應用。建立健全創新體系,推動重點研發機構加強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鼓勵骨干企業協同推動軟硬件系統標準化和模塊化,支持企業加強技術中心建設。

 

二是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開發機器人控制軟件、核心算法等。建立全國機器人標準化組織,健全機器人標準體系,加快急需標準研究制定及應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鼓勵企業加強試驗驗證能力建設,增強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檢測能力,推進中國機器人認證體系建設。

 

三是增加高端產品供給。面向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農業等行業,以及家庭服務、公共服務、醫療健康、養老助殘、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需求,集聚優勢資源,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重點產品的研制及應用,拓展機器人產品系列,提升性能、質量和安全性,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四是拓展應用深度廣度。鼓勵用戶單位和機器人企業、整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聯合開展技術試驗驗證。推動機器人系統集成商開發細分領域解決方案。支持搭建應用推廣平臺,組織產需對接。推進機器人應用場景開發和產品示范推廣。加快醫療、養老、電力、礦山、建筑等領域機器人準入標準制訂、產品認證或注冊,鼓勵企業建立產品體驗中心。探索建立新型租賃服務平臺,發展智能云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

 

五是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培育壯大優質企業,推動企業成長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領航企業,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推進強鏈固鏈穩鏈,支持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加快短板產品的研發、驗證和迭代,推動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打造優勢特色集群,推動合理區域布局,培育創新能力強、產業環境好的優勢集群,支持集群聚焦細分領域塑造特色集群品牌。

 

四、推動《規劃》貫徹實施的保障措施

 

為強化貫徹實施,《規劃》提出了五項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統籌協調推進。統籌各部門資源和力量,支持產業創新發展。鼓勵各地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指導產業健康發展。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作用,加強產業動態監測并及時反饋問題建議。

 

二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加強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對機器人研發應用的支持。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發揮政府采購作用,促進機器人創新產品應用。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政策。推動各類產業基金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鼓勵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加大對機器人企業的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

 

三是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完善行業規范條件,加大實施和采信力度。支持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能力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規范市場招標采購,禁止設立歧視性條款。開展機器人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研究。

 

四是健全人才保障體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專業技術和復合型高端人才。推進新工科建設,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推行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模式,培養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支持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支持舉辦各類機器人大賽,加大青少年科普工作力度。

 

五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在技術、標準、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鼓勵國外企業與機構在華設立研發機構、教育培訓中心等,支持國內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多雙邊合作機制,推進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走出去”。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與自動化科技:生命科學領域、醫療裝備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為便于理解《規劃》內容,做好貫徹實施工作,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臺背景

 

醫療裝備是醫療衛生和健康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著力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支持力度,充分發揮科研機構、醫療裝備行業、醫療系統等各方積極性,推動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80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4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1.8%。制造體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類1100多個品類的產品體系,覆蓋了衛生健康各個環節,基本滿足我國醫療機構診療、養老、慢性病防治與應急救援等需求。企業主體發展壯大,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2300余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00多億元,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裝備生產制造基地。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醫療裝備企業積極組織生產、保障供應,有力支撐了國內疫情防控需求和國際抗疫合作。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既面臨重大機遇,又面臨重大挑戰。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提速,給醫療裝備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時,全球“大衛生”“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醫學服務模式從疾病醫學服務向“疾病+健康”醫學服務轉變,從院中診療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間資源共享、院后康復的連續性服務方向延伸拓展,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地化調整,發達國家爭奪醫療裝備競爭高地日趨激烈,我國醫療裝備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面臨的阻力和競爭壓力明顯加大。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任務部署,加快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等10部門組織行業專家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多次組織專家研究論證,編制形成了《“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二、《規劃》編制過程

 

2019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行業專家啟動“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課題研究。2020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等10部門組成編寫組,正式啟動《規劃》研究起草工作。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編寫組會同行業專家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分片區在北京、上海、深圳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地方政府部門、行業組織、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點企業包括外資企業等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戶網站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并多次組織專家組研究論證、修改完善。

 

《規劃》的編制深入貫徹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十四五”規劃編制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的重要指示精神,廣泛凝聚了醫療裝備行業與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共識。

 

三、《規劃》總體考慮

 

《規劃》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健康中國和制造強國戰略部署,聚焦臨床需求和健康保障,強化醫工協同,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編制充分貫徹了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兑巹潯芬愿脻M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要為根本出發點,聚焦臨床需求和健康保障,首次研究提出了醫療裝備的概念以及7個重點發展領域,明確要加快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堅持為全人群做好全方位全生命期醫療裝備保障服務?!兑巹潯肥崂硖岢鲠t療裝備7個重點發展領域,包括了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健康促進、養老等各方面醫療裝備;提出推進“5G+醫療健康”,居家社區、醫養康養一體化等新模式發展,促進醫療服務從院中診療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間資源共享、院后康復的連續性服務方向拓展。同時,也考慮了重大傳染病、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裝備保障需求,明確要加大緊急醫學救援裝備發展力度。

 

三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醫療裝備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規劃》明確要始終把質量和安全作為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堅持創新發展、安全第一。既要加快補齊產業發展瓶頸短板,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保障產業發展安全;又要加快健全安全保護體系,保障醫療裝備本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網絡安全。

 

四是堅持醫療裝備和醫療服務模式協同發展?!兑巹潯烦浞挚紤]了醫療裝備與醫學服務模式的緊密協同、相互促進的發展關系,明確要建設多維度醫工協同創新模式,大力發展“5G+醫療健康”,推動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中醫特色醫療等新業態全面發展。

 

四、《規劃》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了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到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給,高端醫療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衛生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到2035年,醫療裝備的研發、制造、應用提升至世界先進水平。我國進入醫療裝備創新型國家前列,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為確保2025年總體目標的實現,《規劃》圍繞全產業鏈、技術水平、企業活力、產業生態、品牌影響力等方面設置了5個分目標:

 

一是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醫療裝備亟需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基本補齊,初步建成創新力強、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二是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醫療裝備在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健康促進、公共衛生等領域實現規?;瘧?。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腔鏡手術機器人、7T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質子重離子一體治療系統等一批高端產品實現應用。

 

三是企業活力顯著增強。醫療裝備龍頭企業的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涌現一批細分領域全球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以及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和獨特工藝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

 

四是產業生態逐步完善。醫學+工業、醫院+工廠、醫生+工程師等多維度醫工協同創新模式初步建立,健康醫學服務快速發展,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中醫特色醫療等新業態全面創新發展。

 

五是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醫療裝備產品認可度、品牌美譽度及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大幅提高,6-8家企業躋身全球醫療器械行業50強。

 

總體來看,《規劃》目標雖然很具有挑戰性,但這是產業發展必然且可行的?!兑巹潯纺繕说脑O立,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各項任務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衛生健康需求的必然需求,也是適應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需要,更是立足“十三五”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下所預期的必然愿景。

 

五、《規劃》主要任務措施

 

《規劃》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聚焦臨床需求和健康保障,提出了“7556”的推進思路,即圍繞7個重點領域、部署5項重點任務、實施5個專項行動、采取6項保障措施,推進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7個重點領域:包括診斷檢驗裝備、治療裝備、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中醫診療裝備、婦幼健康裝備、保健康復裝備、有源植介入器械,基本覆蓋了全人群從防、診、治到康、護、養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醫療健康服務裝備需求。

 

5項重點任務:一是推進跨界交融,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體系完善的大工業優勢,推進醫療裝備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融合創新,補齊短板、鍛造長板,貫通全產業鏈,夯實產業基礎,構建持續創新發展能力。二是強化醫工協同,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強化需求牽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醫企合作平臺,完善醫療裝備產品創新體系,快速提升安全有效、先進優質醫療裝備產品的供給能力。三是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國際競爭能力。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品牌培育為重點,多措并舉,著力打造產業鏈優勢企業,建立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激發行業創新活力,增強全球資源整合和核心技術掌控能力。四是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提升全方位服務能力。針對“大衛生”“大健康”發展需求,針對突發傳染病、重大自然災害等緊急醫學救援需求,加快培育醫療裝備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著力提升人口老齡化社會醫療健康服務保障能力,著力提升為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醫療健康服務的能力。五是優化產業生態,提升基礎支撐能力。加快建立健全醫療裝備標準體系,健全醫療裝備本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體系,健全產業基礎平臺體系,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動產業持續優化升級。

 

5個專項行動:為確保任務順利推進,針對每個重點任務分別設立1個專項行動,即:產業基礎攻關行動、重點醫療裝備供給能力提升行動、高端醫療裝備應用示范基地建設行動、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提升行動、醫療裝備產業與應用標準體系完善行動。

 

6項保障措施:包括創新支持模式、促進推廣應用、加強人才培育、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深化開放合作、加強組織協同。

 

六、《規劃》貫徹實施

 

為推進《規劃》貫徹實施,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組織宣貫解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將組織專家,面向行業組織、地方行業主管部門、醫療裝備生產企業、醫療機構等,宣貫并詳細解讀《規劃》內容。

 

二是細化分解任務。研究制定重點任務分工表,明確相關部門分工,落實推進舉措、時間表,責任單位及責任人。鼓勵地方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出臺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政策舉措,形成部門協同、央地聯動機制。

 

三是加強總結評估。定期總結工作成效和經驗,組織地方行業主管部門、重點企業、醫療機構等交流典型經驗做法,持續完善政策舉措,確保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務實進展。